三亿体育官方网站摘 要:在航天摄影报道工作中,器材、技术、气象、环境、信号等诸多因素,都会直接影响到图片效果。对从事航天发射的摄影记者来说,每一次拍摄活动,都面临发稿时效与技术应用的严峻考验。只有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熟练的拍摄技巧、较强的随机应变能力,才能出色完成所肩负的使命任务。
拍摄火箭发射,是抓取典型瞬间、直观呈现航天人“十年磨一剑”无私奉献精神的重头报道, 也是第一时间向受众传递航天事业重大成就信息的有效方法。由于新华社记者可以进入“优势” 拍摄区域,让大多数人认为火箭发射易于拍摄,发稿简单。其实,气象、环境三亿体育手机app下载、信号等诸多因素发生任何一点变化和意外,都会导致拍摄、发稿失误。我从 1997 年拍摄“风云二号”发射,到“神七” 载人归来,每一次都面临发稿时效与技术应用的严峻考验,每一次都必须全力以赴。
摄影技术的每一点进步都体现在摄影器材的革新上。最直接的表现是现代照相机技术突飞猛进的更新步伐。自第一台金属机身照相机诞生以来,至今已 180 余年, 科学发展可谓一日千里。随着摄影技术的发展和提升,航天摄影的技术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记得 1997 年拍摄“风云二号”卫星发射时,我背着胶片相机、彩色冲洗套药、底片扫描仪和三脚架等 70 多斤重的器材,来到作为拍摄现场的野外山坡上,独立完成拍摄、冲洗、扫描和传输等工作。拍摄传输条件极端简陋,夜晚发射拍摄数据,胶片曝光误差不能超过一档光圈,冲洗药温的技术误差要控制在 ±0.5 ℃,传输一张几百K 的底片数据需要5 分钟,足足忙活 2 个小时,我才将第一张照片传回北京的发稿平台。
十年后的“嫦娥”发射现场, 我们已能非常从容地借助 BGAN 海事卫星通讯设备。从火箭点火升空到把新闻照片传回新华社发稿平台,用时 1 分 46 秒,成功实现了图片即拍即传。
2008 年神舟七号发射时,我通过相机取景器看着完全打开的发射塔架,紧张地等待火箭点火、发射的那一刻。火箭由地面控制中心倒计时到零,下令第一级火箭发动机点火。在震天动地的轰鸣声中,喷射着桔红色火焰的箭体拔地而起,冉冉上升。
18 秒后,第一张即拍即传的火箭升空照片已传至北京编辑的电脑桌面上,而此时,发射架的浓烟还未散去。
从2 小时到1 分钟,再到18 秒,这不断刷新的发稿传输速度得益于数码相机和海事卫星技术的广泛普及。以秒为单位进行传输, 是通讯社对每个摄影记者的基本要求。在重大新闻现场,利用技术革新成果,不断挑战速度,完成从拍摄到最短时间传回编辑部播发,这是摄影记者的必备能力。
摄影器材的更新迭代,也考验着摄影记者的职业观念与自我技术保障能力。只有顺应媒体发展趋势,不断提升能力素质,以敢为人先的胆识和勇气,直面一切有利于提升媒体竞争力的新技术、新手段、新载体, 敢于尝试,敢于实践,才能适应新时代的航天摄影对记者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
当电视用不间断的直播画面吸引眼球,当网络以迅捷的信息扩散赢得受众时,我们也对“图片直播”在电视与网络夹击下如何突破,进行了积极探索。
2003 年神舟五号发射时,没有电视直播,客观上为图片记者创造了相对宽松的拍摄环境。神舟六号发射时,电视卫星直播已被允许,这给图片报道造成了不小的冲击。到了神舟七号发射时,电视网络直播已成为常态报道手段。
神舟十一号发射时,面对电视和网络媒体的直播压力三亿体育手机app下载,我们的摄影团队进行了充分的技术准备,海事卫星系统以其移动、便捷、高速、可靠的特性,满足了航天摄影的即时发稿需求。老式的 SNG卫星设备,由于设备复杂三亿体育手机app下载、机动性差,不便于在航天发射现场展开,无法及时实施新闻传送。我们采用了新一代的宽带 BGAN卫星,其高达492kbps的传输速率和无线宽带的特点,非常适用于媒体对大数据图片、视频传输的需求。除海事卫星外,我们在现场还布置了移动、联通、电信的移动WIFI和信号放大器,以确保技术需要;同时,为克服现场信号差、干扰多等不利因素,拍摄前,分布在各点位的团队成员针对现场网络信号上载速率,做出及时判断,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多机拍摄、多终端传输。
此外,影响发稿传输速度的, 还有海事卫星打开的准确角度、方向,笔记本电脑的即时抓图步骤,图片数据量与电脑读取速度。任何一个因素,都事关第一张照片能不能以最快速度传回发稿平台。这些手段的熟练操作和掌握,考验着摄影记者的个人素质和临场应变能力。
近年来,单反和微单等设备不断有新品问世。从事新闻摄影30多年来,从胶片到数码,从几百万的像素到上亿的像素,我手中的相机不断更新,也促使我以新的拍摄理念对航天摄影实践进行全方位思考与创新。摄影记者只有达到人与器材的有机结合,使器材与人合二为一,才能有效化解新闻现场的拍摄危机。技术手段可以保证影像质量高、传输快,各种器材的巧妙配置和灵活应用,也可实现现场影像创作的多样化呈现,弥补空间受限造成的种种缺憾。
航天发射的拍摄,没有演练的时间和机会,时机稍纵即逝。摄影记者必须在最短时间内, 以最佳状态拍到理想画面。如果因为设备、传输线路和现场环节衔接等问题,导致图片拍摄出现差错或发稿延误,就意味着新闻平台对新闻事件的失语,从而错失重要的影像记录,对媒介机构的公信力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
航天拍摄中,对现场摄影记者人数有严格限制。一个人要完成全方位拍摄,就只能在不同角度设置多台相机进行遥控拍摄。如果说电视直播胜在多角度、动态呈现,那么利用遥控实现多景别拍摄的方式,则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图片摄影机位的不足。
载人飞船发射现场,除携带常用器材外,我们摄影团队大量使用了 GoPro、无人遥控等技术手段。让摄影记者分身有术,多景别、多角度抓取精彩瞬间,为航天史留下宝贵的影像记录。
在环境复杂的采访现场,常常会遭遇各种意外,在神舟七号航天员出征的拍摄现场,我们架好了遥控相机和海事卫星,画面构图也已完成,将墙上杨利伟出征时的巨幅照片融入出征航天员的背景之中,这样画面中人物互不遮挡,欢送人群作为前景搭配到位。不料完美的计划却出现了意外,由于人群激动拥挤,海事卫星被踢翻,第一套发稿方案失败,我们当即启用备用的发稿手段,用随身携带的 GoPro 移动即拍即传设备,将航天员出征的图片瞬间传回了北京。
航天发射是一个非常讲求科学但同时又有一定偶然性的工程项目,细微的天气变化都有可能影响其发射。同样,拍摄航天发射也需要精准的计划和预案。只有做好拍摄方案及后备计划,对要拍摄什么样的画面、需要什么器材,天气状况、通讯信号状况充分掌握,才能完成拍摄报道任务。
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航天摄影记者在拍摄工作中,应养成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不断完善拍摄、传输预案设计,把复盘反思的习惯贯穿于航天摄影报道的每一次探索实践中,以良好的业务素养、最佳的工作状态、高超的摄影技能,为记录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轨迹作出贡献。